close
Blogtrottr
2013 - Yahoo奇摩 搜尋結果
2013 - Yahoo奇摩 搜尋結果 
鄭志凱:21世紀的亞歷山大帝國
Aug 13th 2014, 07:11

剛過的星期天,909位作家聯名在紐約時報刊出了全頁廣告,抗議亞馬遜公司以惡劣的商業手段抵制Hatchette出版公司。聯署中不乏赫赫有名的作家,包括恐怖小說名作家Steve King, 暢銷書《決斷兩秒間》作者Malcom Gladwell, 電影《魔球》的原作者Michael Lewis等。

亞馬遜公司早已是全球最大的書店,這些作家的書,超過一半以上透過亞馬遜售出。亞馬遜價格便宜,交貨迅速,每一本書都有完整的讀者回饋和評價,在出版生態圈中,本來是讀者、小型書店(許多小書店透過亞馬遜網路賣出的書比自己的店面還多)、出版社、和作家最好的夥伴,怎麼現在跟作家和出版公司會鬧得如此不可開交?

其實整個事件已經醞釀了許多年。當亞馬遜的市場佔有率越來越高,它希望打破業界既有秩序(有人認為出版界已逐漸成為寡頭壟斷),主導出版界遊戲規則的企圖越來越明顯,這跟出版界巨頭的意願顯然互相衝突。2010年蘋果電腦進入網路書店市場,推出iBook,出版公司為了對抗亞馬遜,跟蘋果達成協議,書價由出版社訂定,蘋果抽成30%。不料被司法部視為價格壟斷(price fixing),提出控訴,經過兩年纏訟,結果蘋果和四大出版公司敗訴,蘋果被判罰款4.5億美金,亞馬遜間接受益,但跟出版巨頭的嫌隙也越來越大。

三個月前,美國排名第四的Hachette出版公司再次因定價問題跟亞馬遜爭執不下, Hachette堅持不願讓步,亞馬遜施出了殺手鐧,所有Hachette出版的書,在亞馬遜網路上交貨期長達三個星期,Hachette的書籍銷路因此一洩千里,作家也跟著遭殃。

亞馬遜的創辦人貝佐斯無疑是過去20年最傑出的CEO之一。他是哈佛商業評論雜誌年度最佳100名CEO的常客,2012年排名第二,僅次於賈柏斯。但不少人認為他比賈柏斯對社會貢獻更偉大,因為蘋果不過改變了人們處理資訊的方式,亞馬遜卻滲透到食衣住行的日常生活裡。

亞馬遜的投資人應該很滿意貝佐斯的表現。公司營業額從2012年610億美金,2013年740億,成長到2014的910億(預計),在如此巨大的基數上,仍然能維持25%的年成長率實在難能可貴,雖然公司預計2014年第3季度的虧損將高達4至8億美元,股東們仍然很慷慨的給了公司1460億的市值,較五年前增加了300%。相形之下,零售商巨擘沃爾瑪營業額雖然高達4760億,淨獲160億美金利潤,市值也不過2400億。沃爾瑪營業額比亞馬遜高出4倍,又會賺錢,市值卻只高出70%而已,可見投資人對貝佐斯的肯定。

亞馬遜公司的帝國版圖

貝佐斯的遠見和企圖心從公司的名字便看得出來。取名亞馬遜,因為這是整個地球上最大、最複雜的生態圈,在成立網路書店的第一天,貝佐斯心中已經有了帝國版圖的設計底稿。

20年來,貝佐斯似乎效法2500年前亞歷山大大帝的帝國宏願,不斷東征西討,開疆闢土。

• 2007年推出電子書Kindle,以硬體的創新,掀起電子書的浪潮,同時開始掌握電子書定價的主控權,不論厚薄和價值,多數的電子書定價為9.99美金。7月中,亞馬遜又推出Kindle Unlimited計劃,讀者每月付出9.99元,便可以無限瀏覽亞馬遜60萬本電子書,和數千本有聲書。只不過出版界6大巨頭心存戒懼,不願參加此計劃,參與的多是較小的獨立出版公司。

• 2009年以1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華裔創業家Tony Hsieh經營的網路鞋店 Zappos

• 全球建立了96個倉儲中心,其中一半在美國。因為規模龐大,常傳出員工薪資過低,工作環境惡劣,每天步行距離太長的爭論。於是貝佐斯在2012年收購倉儲自動化公司Kiva Systems,價碼高達7.75億美元。有人批評如此昂貴的買價,不如買機器人還便宜些,想喝牛奶,為什麼要買頭乳牛呢?也有人說貝佐斯有遠見,把乳牛買下來,別人就沒有牛奶可喝了。

• 2006年推出亞馬遜網路服務(Amazon Web Service, AWS),從此中小企業不必操心建立自己的資料中心,任何網路計算、頻寬需要,就像到自助餐吃飯,用多少,付多少。AWS似乎跟賣書毫無關聯,營業額快速成長, 2013年已超過38億美元,遙遙領先其他競爭對手。

• 2003年便在矽谷成立搜索引擎子公司A9,一面減少對谷歌的依賴,一面針對網購的特殊需求,優化搜索的性能。

•2014年6月,一如市場猜測,亞馬遜推出了第一款手機Fire。在蘋果iPhone的光芒奪目下,雖然沒有像當年Kindle上市那樣受到矚目,但是貝佐斯在移動市場上絕不缺席的企圖,昭然若彰。

貝佐斯的亞歷山大作風

種種擴展版圖的戰役,速度、深度和廣度都是前所未見,但比喻貝佐斯為21世紀的亞歷山大,不完全因為他在商業版圖上深謀遠慮的擴張,更在他不按常規、不畏人讒、不計代價的個性(據說他創立亞馬遜時,另一個曾經考慮採用的名字是relentless,打死不退的意思)。

•接近他的人說他跟賈柏斯一樣,毫無人情,不為人設想。

•許多經營者習慣跟同業比較,進行各種經營績效分析(benchmarking),貝佐斯從來不屑一顧。他認為亞馬遜獨樹一格,一向只衡量跟自己訂立的目標相距多遠。

•亞馬遜雖然已經是財星500大排行榜上第49大的公司,行事卻非常低調神秘。在西雅圖的總部雜落在市區普通建築之間,既沒有巨大的招牌,也沒有訪客導覽,問起貝佐斯的辦公室所在,沒有人會透露。

•在拓展版圖的路途上,如果碰到路障,貝佐斯經常採取堅壁清野的焦土對策,很少妥協示弱。例如加州政府通過立法,網路零售公司如果在加州有分公司,網路交易便需要繳交消費稅。法令一通過,亞馬遜馬上宣布從加州撤出,堅決不付8%左右的消費稅(後來終於在2012年讓步)。

以上不厭其煩地列舉了許多亞馬遜的輝煌戰功,用意不在介紹貝佐斯的豐功偉績,而是在突顯,21世紀企業發展的戰略思維已經跟20世紀迥然不同。

70年代集團發展講究分散風險,最著名的例子是ITT集團,Harold Geneen擔任CEO時,10餘年進行了數百個併購案件,各併購案純粹出自財務考量,彼此間不必具備任何橫向或縱向的關聯,結果接任的幾位CEO又花了20年,逐漸將不相關的子公司分別獨立出去。80年代GE公司在傑克威爾許的領導下,集中資源在少數核心事業,持續加碼,非核心事業則分割求售。90年代的微軟則挾平台優勢,通吃個人電腦的軟件市場,但終於面臨反托拉斯的威脅,擴張受到挫折。

進入21世紀,企業擴張的策略產生根本的變化,放棄了分散風險的思維,不再自限於特定的產業或產品線,也不一定追求市佔率的無限提高,以避免市場飽和和反托拉斯法的壓力。

虛擬帝國與實質國家的疆域

類似亞馬遜的成長策略,無論谷歌、阿里巴巴、臉書都在採用,Google自2000年起併購了160家公司, 臉書過去5年買了44家。阿里巴巴光在2014年半年中,就已經花費了40億美元併購了好幾家上市公司。

這些公司在其主要競爭領域都佔有難以動搖的優勢,擁有龐大的資源,採取如阿米巴變形蟲般的靈活策略,再加上得到極度耐心的投資人的支持,他們在現代人的生活中,鯨吞每一個人的眼球時間,蠶食有限的預算,侵入難以持久的注意力。他們對於現代人的掌控,可能超過當年亞歷山大帝國對尋常百姓的影響。 

如果21世紀真的被少數的新亞歷山大帝國所掌握,那會是什麼樣的未來?

打破現狀,是新帝國的訴求,對現狀不滿,是我們投效新帝國的原因。但等到帝國形成,它會不會變成另一個令人不滿的現狀?

新帝國勢力無所不在,創新創業的初生之犢還有獨立存在的空間嗎?還是成為附庸小國是不可避免的命運?

虛擬新帝國跟實體國家既有重疊,又有衝突。是否有一天,兩者對彼此的功能、甚至於存在提出挑戰?當虛擬帝國之間為了爭奪領域,實體國家是否不免主動或被動地捲入戰場?

這些問題,恐怕只有時間才能提供答案了。

photo credit:Robert Scoble (CC BY 2.0)

「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swdekk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